提起纽约,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繁华的大都会。但实际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纽约的鼠患都十分严重。近日,美国广播公司(ABC)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纽约市推出的一系列灭鼠新计划。
播报中提到:
据害虫防治公司Orkin称,纽约是美国老鼠数量第三多的城市(超过300万只),仅次于洛杉矶和芝加哥。此次灭鼠计划的核心,是去年9月26日通过的第736号法案,即“Flaco法案”,该法案试图以避孕药替代传统毒药,通过非致命方式控制老鼠的泛滥问题。
纽约市计划于4月26日起,在鼠患严重的各个街区部署大量针对老鼠的避孕药物,该药物由SenesTech公司研发,可抑制雌鼠繁殖能力长达45天,且对非目标生物无害。
今年1月21日,美国主要海港城市之一的巴尔的摩,同样宣布将采用该公司研发的啮齿动物节育药物,来解决老鼠的过度繁殖问题,试图根治鼠患。
多个城市鼠患加剧
除了纽约、巴尔的摩以外,近年来全球不少城市鼠患问题都越来越严重。1月31日,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论文对全球鼠患的现状和成因提供了一些最新的调查及分析。
来自美国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的研究团队,在分析全美13座城市以及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共16座城市7至17年间的鼠患数据后,得出结论,认为城市鼠患的泛滥与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
研究涉及的16座城市中,11座城市鼠患较以往严重,其中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旧金山、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鼠患恶化情况最为严重;日本东京、美国新奥尔良和路易斯维尔三市的鼠患较以往明显减轻。
研究人员认为,诸多因素导致城市鼠患加剧,比如人口密度大、植被覆盖率低等,但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报告主要作者、里士满大学生物学家乔纳森·理查森指出,在变暖趋势最明显的城市,鼠患恶化趋势也最明显。
图源:网络
老鼠是畏惧寒冷的小型哺乳动物。暖和的日子越多,尤其是在冬天,它们可以繁殖以及外出觅食的日子越多。随着气候变暖,一些地方的冬天较以往迟来一两周,春天则提前一两周开始。这样一来,老鼠一年内在地面活动时间就多了三四周。这看似不算长,但雌鼠一个月就能生产一次,每次产仔8至16只。而幼鼠出生一个月后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这意味着一只怀孕的老鼠可能在一年内带来1.5万至1.8万只新鼠。
据了解,这不是科学界人士第一次就气候变暖将导致鼠患成灾发出警告。
2018年,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11月4日报道,包括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在内的一些美国城市每年要投入巨额资金应对老鼠数量的激增。但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各地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冬季更暖、夏季更热为老鼠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床。
做一只老鼠要好过做一只鸟
在一个全球变暖的世界,不止人类觉得热,动物也是。对于所有物种而言,气温升高都是一个巨大挑战,但你可曾想过,随着温度升高,做一只老鼠好,还是做一只鸟更有优势?
2021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面对气候变暖,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动物的遭遇截然不同,小型哺乳动物比鸟类更耐热。
在过去100年中,美国莫哈韦沙漠的温度上升了大约2°C,但研究发现,面对气候变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遭遇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同属于恒温动物,鸟类的种群丰富性急剧衰减,但老鼠、花栗鼠等小型哺乳动物的群落却十分稳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了找到答案, 美国加州大学的生态学家们花费两年时间,测量了莫哈韦沙漠50种鸟类的羽毛和24种小型哺乳动物的皮毛标本,分析其传热和光吸收能力。他们将数据与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联系起来,建立生态模型,对比不同物种对气候变暖的反应差异。
结果发现,面对高温,小型哺乳动物选择采取“昼伏夜出”的作息。由于四肢灵活,它们白天挖掘洞穴钻进凉爽的地下躲避高温,等到夜晚降临气温下降,再钻出洞穴,依靠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在黑暗中觅食。
相比之下,鸟类的处境要艰难得多。它们身披羽毛,本来就不利于散热,而且大多数鸟类的觅食和繁殖活动在白天进行,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在烈日炎炎的沙漠,鸟儿们无处躲藏,为了保持清凉,就需要消耗d澳门手机赌博能量——研究显示,鸟类为降温所消耗的能量是哺乳动物的三倍多。
而且,哺乳动物为了应对气温升高,除了利用身体灵活的优势,还有个秘诀就是——缩小体型。
化石记录显示,一种当时生活在现在美国怀俄明州地区的始祖马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刚开始时,体重大约5.6千克,跟小狗差不多大。随着气温上升,始祖马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小,13万年后,它们成年个体体型缩小了30%,体重只有4千克左右,接近于一只家猫的重量。而到了极热事件末期,随着气温回落,始祖马的体型又开始长大。其它一些食草哺乳动物和食肉动物的体型也出现了类似变化。
这些差异导致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在气候变暖中的际遇截然不同,做一只老鼠要好过做一只鸟。
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
既然哺乳动物身体灵活,还可以不断缩小体型加快成熟速度,那是不是就能够安然度过全球变暖呢?答案没那么简单。
要知道,繁殖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消耗能量的过程,而体型较小的个体存储的能量相对较少,繁殖出的后代在数量和体型上都会有所缩减。因此,在更温暖的环境中,尽管动物们已经为繁衍后代而努力缩小体型,它们的种群数量仍然可能急剧减少。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剧烈变化,较少的种群数量通常意味着更容易灭绝。
2019年2月18日,澳大利亚官员正式把啮齿类动物珊瑚裸尾鼠从濒临灭绝的物种名录转移到了“灭绝”类别。这使它们成为第一种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
据每日邮报报道,珊瑚裸尾鼠是一种鼠科啮齿目哺乳动物,在灭绝之前,它们只生活在昆士兰州大堡礁北端的珊瑚礁上。
1845年,英国海员们在进行饮用水和食物的补给时,发现了一只体型庞大且不寻常的老鼠,它有着古怪的、隆起的鼻子和棕红色的毛。
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珊瑚裸尾鼠的存在。
在1998年第一次正式统计时,当地还有近百只珊瑚裸尾鼠;但在2004年的统计中就仅发现了12只;最后一次有记录看见这种动物是在2009年。
昆士兰州的研究人员表示,过去十年来,珊瑚礁上的低洼岛屿不断被海水淹没,导致大量栖息地丧失。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珊瑚裸尾鼠已经灭绝。
这一结果是预料之中的。2014年,研究人员对珊瑚礁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一只珊瑚裸尾鼠。2016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栖息地出现极高水位和破坏性风暴潮频发,这些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导致珊瑚裸尾鼠灭绝的根本原因。
这种裸尾鼠的灭绝只是气候变化导致动物灭绝的冰山一角,2015年发表在《科学》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六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着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濒危灭绝。
最近一万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温度持续上升,工业革命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不过遭殃的不只是人类自身,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在承担后果。
面对气候变暖,动物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断进行适应性演化,老鼠白天钻到洞里躲避烈日,鸟类改变迁徙路线,许多动物缩小体型…… 然而,气候变化的速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一些物种的适应速度,正在将它们一步步推向灭绝边缘。
下一个会是谁?
董卿在《朗读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一个物种的灭绝,也是生物进化论的一个自然规律,但原本它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缓慢的过程,只是今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以前的一千倍,所以下一个,会是谁呢?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小时就有3种物种灭绝...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几个世纪,气候和人类的活动可能会毁掉三百多种哺乳类动物和鸟类。
而这些物种一旦灭绝,将永远消失。
或许有一天,我们再想看动物们,只能够去博物馆观看动物的标本。通过标本去回忆那些消逝了的生命。
地球,不只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其它所有动物、生物的家园。
我们伤害的,总有一天会回头伤害我们。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来源:生态中国网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