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碳中和动态 > 正文

新质观察|发展新质生产力,梯次有序推进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

媒体:澎湃新闻  作者:聂洪光
专业号:林森 2024/5/13 8:11:52

一、中国区域梯次有序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平均温度也随之快速提升,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2015 年《巴黎协定》签署后,陆续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长期目标,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采用纳入法律、提交协定或政策宣言的方式提出了碳中和相关承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已经作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分工和发展阶段不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非常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浙江、上海、北京、福建等省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即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并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这类省区的能源效率很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较大,同时,这类省区的产业结构也是以低碳产业为主。

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区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也处于增长态势。这类省区的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虽然不及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区理想,但也都处于相对理想水平。

黑龙江、辽宁、湖北、湖南、山西等省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但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却位列全国前列。这类省区能源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中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是典型的粗放发展省区。

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类省区的能源效率很低、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区的能源结构相对合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同时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针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要避免“齐步走、一刀切”式的减排并实现分类施策、梯次有序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就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符合中国区域实际的碳中和战略。

二、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对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要

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合理的经济增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必须从降低能源强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三个方面入手。而这三个方面的优化和调整则恰恰可以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以大大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持续降低能源强度,在保证经济合理增长的前提上,降低能源消费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通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可以有效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大大增加清洁能源占比,完成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同样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可以形成低碳排放的新产业,使产业结构整体向低碳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完成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使原来高碳产业转变为低碳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完全契合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因此,本文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需要。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梯次有序实现碳中和目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提升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区域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然而,由于中国各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接下来将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提出分类施策、梯次有序推进区域碳中和战略的建议。

首先,对于浙江、上海、北京、福建等已经基本完成“碳脱钩”的省区,其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其产业结构仍有优化和升级的空间。针对这类省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应主要作用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类省区应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高质、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对于原有的传统高碳产业,可以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将其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但新能源资源更为丰富的西部地区,在推动本省区完成深度脱碳的同时,为中西部省区的发展提供机遇。

例如,浙江省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可以将汽车及零部件、化工、纺织服装等高碳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数据中心可以向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序推进“东数西算”。

其次,对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步增长的省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应放在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上。通过加大能源消费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完成技术革命性突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强化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完成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最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具体来说,在消费侧,加快推进电气化转型升级,在交通运输等领域加快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在生产侧,加速推动离岸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替代传统的燃煤发电;加大储能技术研发力度,通过合理布局,解决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周期性和间歇性问题;通过加快技术扩散速度和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降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尽快解决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瓶颈。

再次,对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山西等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粗放发展省区,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应同时覆盖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对于辽宁、山西、黑龙江等能源效率低下的省区,节能与提高能效仍然是实现减排目标的第一抓手;对于目前仍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并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是未来推进减排目标的关键抓手;与此同时,在技术节能潜力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潜力不断挖掘的前提下,降低高碳产业比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将成为以上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

最后,对于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经济相对落后省区,经济增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第一要务。这类省区不仅在传统能源资源禀赋方面优势突出,在新能源资源禀赋方面优势同样明显。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应该作用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领域,发挥其新能源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产业,实现由化石能源大省向新能源大省、化石能源输出基地向新能源输出基地的转变,完成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议这几个省区将新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强与经济发达省区的空间协同发展,解决省区之间能源需求与供应空间错位的问题,注重地区资源禀赋、能源布局、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协同性,通过承接发达省区的高碳产业转移、积极对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区域低碳空间协同发展格局。

作者:聂洪光为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阅读 69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