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记南宁学院第七期社会调研
  • 发布时间:2020-07-03
  • 点击数:

    621日,南宁学院调研组三赴宾阳县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活动由学校副校长陈雄章教授带领和指导,相关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共14人组成的调研组,本期调研以宾阳、横县历史文化为主题。走进宾阳县的露圩镇、甘棠镇、横县陶圩镇,调研考察了民兴街、库利村、甘棠古街、甘棠大庙、甘棠遗爱桥、甘棠八百抗日烈士纪念陵园、那宁杨家大屋、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等地。

一、探寻文化保护与传承

调研组第一站来到露圩镇的民兴街,始建于1937年,至今保留有一些骑楼建筑。据史料记载,建有骑楼的城镇多是近代广西商业重镇,露圩镇大多数人口为壮族,可见此地历史上商贸之繁华,说明露圩镇壮汉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仅剩几间骑楼建筑,并受到自然性和建设性的破坏,急需保护和传承。

调研组第二站走进宾阳县露圩镇库利村,该村是广西壮族山歌村,南宁市五言壮欢山歌文化传承基地,宾阳县山歌艺术传承基地、同心·民俗文化村,入选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库利村全村壮汉杂居,85%以上为壮族(蓝衣壮),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圩逢节),库利村的男男女女身穿节日盛装,欢聚在山清水秀、树竹成荫的三叉江边举行山歌会,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和参与,是广西壮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要载体。

陈雄章教授在民兴街讲解商业发展历程

调研露圩镇库利村三叉江,与当地村民了解壮族山歌情况

调研甘棠镇的斑江,了解沿线发展建设情况

二、考察大院宗祠、古庙文化

   调研组考察了甘棠镇的甘棠大庙、那宁村。甘棠大庙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距今已有227年历史。原称玉皇大帝庙,当地人习惯称大庙。2003年,因甘棠历史上曾存在过五座庙宇现仅保存下这一座,便将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关公圣帝、财神爷、土地神集中在一起供奉。当地延续170年 “五月十三关公诞节”是“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组走进那宁村,考察了杨家大院、陈氏宗祠等地,那宁村历史上出过多个俊杰、官宦,如明代知州杨清,清代出进士杨怀震、县知府陈辑文,民国时期县长陈逢灿、黄龙恩等。在当地最有名的是杨家大院,是清代进士杨怀震的故居,杨家大院是“国”字形建筑,内有42间房、72道门。现今大院主体仍保留完整,当年的奢华犹存,但里面已无人居住,变成牛、鸡的住所,散发出阵阵异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起来,令人惋惜。

 

调研组考察杨家大院建筑和历史文化


考察杨家大院后与当地村民合影

三、抗战、革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调研组来到甘棠抗日八百烈士纪念陵园,陈雄章教授先给我们介绍了桂南会战,生动形象对讲解了抗战背景、甘棠阻击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抗日八百烈士纪念陵园几经变迁,于2011年重建在此,民国时代要员李宗仁、李济深、张发奎、杜聿明等都有题词。历来,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都在墓地隆重举行公祭,清明节更是香火不断,群众都自发去拜祭英烈,寄托哀思,无限缅怀壮士们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的牺牲精神。

   调研组最后一站来到横县陶圩镇六秀村,参观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据悉,194747日至14日,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横县陶圩乡六秀村主持召开广西各地党的主要负责干部会议(“横县会议”)。会议制定了“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摧毁-政权,建立新解放区”的总方针、总任务,并对全省的武装起义作出了具体布置。这次会议,揭开了广西全面开展武装斗争的序幕,各地党组织先后在桂东、桂北、左江、右江、桂中南、桂中、桂南等7个地区21个县,组织6500余人举行起义。2007年,横县人民政府投资180万元,在旧馆原址上重建了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新馆,新馆包括陈列馆和村史馆,图片、资料、文物保存完好,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产学研处供稿 文/姚锦金、黄海莲  图/陈雄章、蓝志军、欧汉杰)

甘棠抗日八百烈士纪念陵园

陈雄章教授现场讲解桂南会战和甘棠阻击战历史

陈雄章教授现场讲解横县会议的历史

参观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后合影

分享到: